泽连斯基宣称“俄军阵中有中国等国雇佣兵”,必予以回应! 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8月4日宣称,乌克兰部队在东北部地区与来自中国、巴基斯坦、中亚及部分非洲国家的外籍雇佣兵交战,并誓言予以回应。这一言论通过欧新社等媒体传播后,迅速引发国际关注。不过,从事实核查和各方反应来看,这一指控存在诸多疑点,且背后可能隐藏着复杂的政治动机。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,泽连斯基的这一说法并非首次出现。此前,乌克兰当局曾多次宣称逮捕“为俄军作战的中国雇佣兵”,但均未提供实质性证据。 例如,2025年7月,乌克兰宣布对53名中国个人和法人实体实施制裁,声称这些实体“为俄军工联合体工作”,但同样未出具任何具有说服力的证据。这种反复炒作“中国雇佣兵”话题的做法,被外界普遍视为试图将俄乌冲突国际化、转移国内压力的手段。 对于泽连斯基的最新指控,中国外交部尚未在8月4日后直接回应,但此前已多次强调反对任何没有国际法依据的单边制裁,并敦促乌方纠正错误。 中国在俄乌冲突中始终坚持中立立场,主张通过对话解决问题,从未向任何一方提供军事援助。事实上,中国与乌克兰保持着密切的经贸关系,2024年乌克兰对华出口额达近80亿美元,中国是乌克兰在亚洲的最大贸易伙伴之一。在此背景下,所谓“中国雇佣兵参战”的说法显然与中乌务实合作的现实相悖。 巴基斯坦等被提及的国家也迅速作出反应。巴基斯坦外交部8月5日发表声明,坚决驳斥泽连斯基的指控,称其“毫无根据”,并要求乌克兰政府澄清。巴基斯坦强调,本国公民参与俄乌冲突的说法没有任何可核实的证据,巴方将继续致力于通过外交手段和平解决冲突。 中亚国家和非洲国家目前虽未公开回应,但历史上这些地区与俄罗斯的军事合作多集中于反恐和维和领域,直接参与俄乌冲突的可能性极低。 俄罗斯方面虽未直接回应泽连斯基的声明,但俄媒和独立机构的调查显示,俄军确实存在招募外国雇佣兵的情况,但主要来自东欧、中东和非洲地区,而非中国或巴基斯坦。 例如,俄罗斯独立媒体2025年4月的调查显示,有来自48个国家的1500多名外国人加入俄军,但其中并未提及中国公民。此外,俄罗斯外交部多次强调,俄乌冲突的根源在于北约东扩和乌克兰的亲西方政策,西方对俄制裁和军事援助才是冲突持续的主要原因。 国际社会对泽连斯基的指控普遍持谨慎态度。联合国及其他国际组织尚未发表相关声明,而西方国家的反应也较为克制。美国国务院和欧盟对外行动署未直接支持泽连斯基的说法,而是继续强调对乌克兰的军事援助和政治支持。 值得注意的是,西方国家自身在俄乌冲突中扮演着重要角色,例如乌克兰军队中存在大量来自美欧的退役特种兵和军事顾问,这些人员通过私人军事公司进入乌克兰,被俄方称为“代理人战争”的棋子。 从战场实际情况来看,泽连斯基的指控也存在诸多矛盾。乌克兰军队在2025年7月底的战场失利后,面临兵员短缺和装备不足的困境,不得不将警察、边防队甚至女性士兵投入一线。 在此情况下,炒作“外国雇佣兵参战”可能是为了转移国内对乌军表现的不满,同时争取更多国际支持。此外,泽连斯基在8月4日视察前线时,主要目的是讨论无人机技术和部队资金问题,雇佣兵议题更像是临时追加的“意外发现”。 更深层次地看,泽连斯基的言论反映了乌克兰在外交战略上的困境。一方面,乌克兰试图通过渲染“外部威胁”来巩固与西方的关系,换取更多军事援助;另一方面,乌克兰又不得不依赖中国等国家的经济合作以维持基本民生。 这种矛盾的立场导致乌克兰在处理对华关系时频繁摇摆,例如2025年5月泽连斯基呼吁中国参与战后重建,仅两个月后却宣布制裁中国企业。这种反复无常的做法不仅损害了中乌互信,也削弱了乌克兰在国际社会的信誉。 值得关注的是,泽连斯基的指控可能对俄乌冲突的和平解决产生负面影响。如果这一说法被证明不实,将进一步削弱乌克兰的国际话语权;若被部分证实,可能加剧国际社会对俄罗斯的制裁压力,使冲突更加难以调和。 此外,这种言论还可能破坏中国等中立国家的斡旋努力,阻碍和平谈判的进程。中国驻联合国代表耿爽此前曾批评美方双重标准,指出美国自身也在与俄罗斯正常贸易,却指责中国为“俄罗斯战争助推者”。这种双重标准的存在,使得国际社会在处理俄乌冲突时更加复杂。 综上所述,泽连斯基宣称俄军阵中有中国等国雇佣兵的说法缺乏事实依据,更多是出于政治动机的炒作。中国、巴基斯坦等被提及的国家已明确否认指控,国际社会对其真实性普遍存疑。 在俄乌冲突持续升级的背景下,各方应保持克制,避免采取可能加剧紧张局势的单方面行动,共同推动通过对话解决争端。对于乌克兰而言,务实合作而非政治操弄才是实现国家稳定和发展的关键。
评论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