usohu

1967年1月21日,新中国开国中将,海军副司令员的陶勇,被人发现死在一口井中,

1967年1月21日,新中国开国中将,海军副司令员的陶勇,被人发现死在一口井中,案件发生以后,陶勇身边的人都感到无比震惊,并一致要求一定要将此事彻查清楚 陶勇,新中国开中将,海军副司令员。1967年1月21日,他被人发现死在上海东海舰队招待所后院的一口小井里。 随后,一份“权威发布”火速出炉,结论是:“叛徒陶勇,畏罪自杀。” 这八个字,像一块巨石砸进平静的水面,激起的波澜至今未平。当时,他的老首长、老战友,有一个算一个,几乎没人信。粟裕大将听闻后,反复念叨:“胡扯,陶勇怎么会自杀?”陈毅元帅更是气得在办公室里当场摔了杯子。 为什么大家反应这么激烈?因为陶勇这个人,跟他“畏罪自杀”的结局,实在是太违和了。 陶勇原名张道庸,安徽六安人,7岁就给地主家放牛,是苦水里泡大的娃。1929年,17岁的他加入了革命队伍,从此就把脑袋别在了裤腰带上。他打仗是出了名的不要命,人送外号“拼命三郎”。在战场上,他好几次都是光着膀子,抱着机枪就往上冲。 陈毅元帅看他这股子猛劲,觉得“张道庸”这个名字太文气,配不上他的勇猛,大笔一挥,给他改名“陶勇”。意思是希望他像经过千锤百炼的陶瓷一样,又硬又勇。这个名字,也确实跟了他一生。 在新四军,他和叶飞、王必成并称“三剑客”,都是能打的猛将。尤其是在黄桥决战中,粟裕在望远镜里看到时任第三纵队司令的陶勇,亲自端着枪带队冲锋,当即赞叹:“陶勇真乃一员虎将!” 他的性格也像他的战术风格一样,直来直去,眼里揉不进沙子,人称“陶大炮”。 1967年那个冬天。出事前,一切如常。当天上午,陶勇还接受了记者的采访,下午,老战友廖政国来访,两人聊了很久。廖政国后来回忆,陶勇对当时的局势有不少看法,话说得相当直白。廖政国不放心,临走时叮嘱他:“老陶,这些话可别对外人说啊。”陶勇却满不在乎地一挥手:“我怕什么!我这辈子什么大风大浪没见过!” 送走老战友,陶勇觉得头发长了,就让警卫员去请招待所的理发师。可就在警卫员去找人的这十几分钟里,陶勇失踪了。等大家再次找到他时,他已经头朝下栽进了后院那口并不深的井里。 整个事件,处处透着诡异。 首先,井口很小,井水也不深,一个身经百战的将军,怎么会轻易失足,还把自己淹死?其次,被打捞上来后,人们发现他口袋里的信件和文件都是干的,这说明他落水的时间极短,几乎是瞬间毙命。更奇怪的是,仅仅三天后,在没有进行任何深入调查的情况下,东海舰队政委刘浩天就匆忙宣布了“畏罪自杀”的结论。 陈毅元帅当即拍案而起:“说陶勇是‘反革命’,我第一个不同意!就算砍我的头,我也不信陶勇会自杀!” 粟裕大将晚年时,更是把这件事列为自己一生的三大憾事之一。他始终坚信:“陶勇绝不是自杀的人!说是失足,或许还有人信,但说他自杀,绝对不可能!” 陶勇死后,他的家庭也遭受了灭顶之灾。妻子朱岚被隔离审查,受尽折磨,肋骨被打断,却始终不承认丈夫是“叛徒”。一年后,这位坚强的女性也不堪重负,含冤离世。他们的八个孩子,大的被赶出部队,小的流落街头,成了孤儿。 幸好,当时还有许世友这样的硬汉。他听闻陶勇家的惨状,立刻让南京军区装甲兵司令肖永银想办法。肖永银以招“文艺兵”“勤务兵”的名义,悄悄把陶勇的几个孩子接进部队保护了起来,才让他们免于更悲惨的命运。 时间一晃到了1973年,政治风气稍有缓和,粟裕拖着病体,亲自去找周总理,为陶勇鸣冤。最终,陶勇被平反,文件上写着他是在林彪反革命集团的迫害下致死的。 案子是平反了,但一个核心问题却被刻意回避了:他究竟是怎么死的? “被迫害致死”是一个定性,但过程呢?是被人谋害后扔进井里,还是在巨大的精神压力下,选择了我们都不愿相信的结局? 这些年,随着网络资讯的发达和一些史料的逐步解密,关于这个案子的讨论也越来越多了。一些军史爱好者和研究者,通过对当年档案的碎片化信息进行拼凑,提出了一些推测。 有一种流传较广的说法是,陶勇的死与他当时坚决抵制海军内部的极左势力有关。他性格刚烈,看不惯一些人搞政治投机,多次公开表示反对,这让他成了某些人的眼中钉。他的死,很可能是一场精心策划的谋杀。从事后反应之快、定性之速来看,更像是一个早已准备好的剧本。 还有一些细节在网上被反复提及,比如有人回忆,当时陶勇的尸体被打捞上来时,身上并没有明显的挣扎痕迹,这与溺水身亡的特征不符。 他的儿子张小勇(原名陶小勇,后随母姓)长大后,也一直在探寻父亲死亡的真相。张小勇后来成为我国第一代导弹驱逐舰的舰长,继承了父亲的海洋事业。可惜天妒英才,2012年,张小勇也因病去世。他生前曾多次与粟裕的子女重走父辈的战斗路,但关于父亲的死因,他或许至死都未能得到一个确切的答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