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49年12月,国民党上将孙震带着五百两黄金飞逃台湾,临走时将部队指挥权交给了侄子孙元良。孙震走后,孙元良成为十六兵团起义的最大障碍。
天寒地冻的成都双流机场,一架运输机引擎轰鸣,五十六岁的国民党陆军上将孙震抱着铁皮箱子登上舷梯,身后跟着十来个荷枪实弹的卫兵。
箱子里装着五百两黄金,这是他从军需处提走的最后家当,临起飞前,这位川军老将把指挥权交给四十四岁的侄子孙元良,这个决定让十六兵团起义计划彻底泡汤。
要说孙震在国民党里的资历,那得从辛亥年间的四川保路运动说起,当年二十二岁的孙震带着学生军跟着熊克武打进武昌城,后来跟着孙中山搞二次革命讨伐袁世凯。
老蒋上台后,川军被收编得七零八落,孙震挂着中将牌子当上二十二集团军副总司令,带着川娃子出川打日本。
1938年台儿庄那场硬仗,川军当时情况很惨烈,他带着四十一军守滕县,跟板垣师团死磕三天三夜,川军弟兄们穿着草鞋扛着老套筒,硬是拿命填防线。
等到李宗仁的援军赶来,他手底下就剩八千来号人,连炊事班的伙夫都端着刺刀上过前线,这仗打完,报纸上都说川军是铁打的汉子,可老蒋转头就把孙震的嫡系部队拆得七零八落。
到了1948年,老蒋搞华中剿总,孙震挂着副总司令名头驻守宜昌,明面上管着鄂西防务,实际上就剩些保安团和杂牌军。
真正能打的部队,早被总司令刘峙分给自家侄子孙元良,这个安排透着古怪——孙元良虽说顶着黄埔一期的金字招牌,可他那点事在军中都传成笑话了。
孙元良这人的毛病,二十年前就出了名,北伐打南昌那会儿,他带着先头部队破城,转头扎进窑子三天没出门。
结果孙传芳的部队反扑回来,这位团长裤子都没穿利索就开溜,把蒋校长气得要枪毙他,后来还是顾祝同说情,送去日本士官学校镀金才算保住性命。
抗战时期守南京,孙元良又闹出大笑话,上海学生慰问团里有个女学生长得俊,硬是被他扣在指挥部三天。
军械处主任葛天实在看不下去,当面骂他,这事在军统的档案里都记着,后来调去重庆当警备司令,孙元良更是天天泡在夜总会,直到1948年重新披挂上阵。
淮海战役开打前,杜聿明在徐州排兵布阵,孙元良带着十六兵团刚到前线,就私下跟亲信嘀咕:"这仗打不赢,咱们得找机会开溜。"
等到黄百韬兵团在碾庄被围,杜聿明下令往永城方向撤退,孙元良直接把电台的天线给锯了——他怕上头让他殿后送死。
1948年12月6日这天,杜聿明集团三十万人被围在陈官庄,孙元良趁乱带着嫡系往西突围,结果撞上华东野战军的铜墙铁壁。
据当年参战的老兵回忆,孙元良跑路时把将官呢子大衣反着穿,躲进农户家的鸡窝里,抓了把稻草盖在头上,后来化装成货郎,拄着竹棍走了两百多里地才逃到信阳。
孙震在重庆听说侄子的荒唐事,气得摔了茶杯,可他手里既没兵又没权,只能眼睁睁看着十六兵团散架。
等到1949年底,老蒋嫡系都往台湾撤,孙震知道大陆守不住了,他把军需处的黄金提个精光,临走前硬把烂摊子甩给孙元良——这招既保全自家性命,又给老蒋使了个绊子。
孙元良接手的十六兵团早成了空架子,底下三个军长有两个想投共,可这小子也有鬼主意,他先把主战派的将领稳住,暗地里把兵团部的金条往自己腰包里塞。
等到12月21日十六兵团在什邡宣布起义时,孙元良早带着亲信坐上飞往海南的运输机,临走还卷走了二十箱银元。
逃到台湾的孙震日子过得滋润,挂着战略顾问的虚职,没事就去阳明山打高尔夫,1954年还混上国民大会主席团主席,穿着长袍马褂在中山堂摆谱,反观孙元良就惨得多,老蒋看见他就想起淮海战役的惨败,吓得他赶紧买机票逃往日本。
在日本东京新宿区,孙元良开了家叫"天福园"的面馆,墙上挂着黄埔军校毕业照,来的客人多是国民党老兵。
有回戴笠的旧部来吃面,当面笑话他:"孙将军,您这阳春面可比南京的鸭血粉丝汤差远了。"孙元良也不恼,抄起擀面杖回嘴:"我当年可是想吃口热乎的都没有。"
等到1975年老蒋归西,七十岁的孙元良才敢回台湾,晚年住在台北士林的小别墅里,没事就给报纸写回忆录。
有记者问他当年淮海战役的事,老头眯着眼睛说:"杜聿明非要往西走,要听我的往东撤,早到连云港了。"这话传到山东老兵耳朵里,气得人家往报社寄刀片。
孙震1985年在台北病逝,公祭仪式上挂着"抗日名将"的挽联,孙元良活到2007年,死前最后句话是交代儿子秦汉:"把我骨灰撒长江里,顺着水漂回四川老家。"
可他不知道,当年十六兵团的老部下在四川立了块碑,碑文上写着:"民国三十八年冬,在此被孙氏叔侄所误。"