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确实应当向全世界传递一个清晰无误的信号:任何针对中国大陆本土目标的攻击行为,无论攻击源来自何处,中国在迅速摧毁该攻击源的同时。 必将对攻击方的本土军事目标实施对等反击。这一立场并非情绪化的威胁,而是基于国际法框架、国家主权原则以及战略威慑理论的理性选择,是中国维护核心利益不可动摇的底线表达。 从国际法角度看,中国采取这一立场拥有坚实的法律基础。《联合国宪章》第五十一条明确赋予主权国家在遭受武力攻击时行使“单独或集体自卫之自然权利”。 这意味着,当中国本土目标——无论是军事设施、关键基础设施或民用目标——遭受来自任何国家的导弹、战机、网络攻击或其他形式的武装袭击。 中国依据《联合国宪章》有权采取包括反击在内的必要自卫措施。重点在于“对等反击”并非无差别报复,而是聚焦于摧毁敌方发动攻击的军事节点。 例如起降战机的基地、发射导弹的舰艇平台、指挥控制的枢纽等,这些均属于国际法认可的合法军事目标。 同时,反击行动必须严格遵循“必要性”与“比例性”原则——即反击是制止攻击的唯一有效手段,且反击力度与所受威胁程度相匹配。 避免波及民用设施与平民。这种克制与精准恰恰体现了负责任大国的战略清醒。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,中国始终坚持防御性国防政策的本质并未改变。中国不寻求扩张霸权,不主动挑起冲突。 更无意威胁他国安全——正如《新时代的中国国防》白皮书所重申的“永不称霸、永不扩张、永不谋求势力范围”原则。 然而,防御性政策绝不等于被动挨打。“人不犯我,我不犯人;人若犯我,我必犯人”的战略传统,本身就包含坚决自卫反击的内涵。 将本土目标纳入反击范围,是应对现代战争形态演变的必然调整:远程精确打击武器与网络攻击模糊了传统战场边界。 若仅限拦截来袭武器而不敢触及攻击方本土的“发射源”,等于放任对手无风险发动攻击,反而会助长侵略冲动。 因此,确立“本土对等反击”原则,恰恰是以实力守护和平、避免冲突扩大的负责任的体现。 当前国际局势下,台海、南海等方向存在外部势力误判风险。个别国家企图通过打“擦边球”方式干预中国内政。 例如以“离岸支援”名义为分裂势力提供武器或情报。中国明确将本土目标纳入反制范围,实质是向潜在干预方传递警示。 无论攻击以何种形式发起,只要实质损害中国领土完整与人民安全,必将招致无法承受的代价。 这种底线思维能有效压缩投机空间,迫使相关方慎重权衡干预成本,从根源上维护区域和平大局。 中国传递这一信号的方式也体现战略智慧。通过国防白皮书系统阐述立场、联合军演展示反制能力、外交渠道进行非公开通报等多轨并行的方式。 既保持威慑可信度,也为危机管控留有余地。正如中国在南海试射东风-26时邀请东盟国家观摩,将实力展示与透明度相结合,既彰显决心也消解误判。 这种刚柔并济的运作模式,既传承了“上兵伐谋”的战略文化精髓,也契合中国倡导的“共同、综合、合作、可持续”安全观。 参考资料:我国首部国家安全白皮书发布 有关部门负责人答记者问 2025-05-12 15:52·央视新闻
评论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