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43年,蒋介石把虚云禅师请到重庆官邸,说是请他吃茶,其实是心里有事,那年日本还没投降,战局焦灼,他想让虚云占一卦,看战争往后会怎么样。 “大师,这三字何解?”蒋介石看着纸上的3个符号,不解地追问道。彼时,蒋介石在官邸内来回踱步,战报上的数字让他夜不能寐。日军在太平洋战场节节败退,但在中国战场仍负隅顽抗。这天,他特意请来了104岁的虚云禅师,想问问困扰他多年的问题。 虚云禅师没有直接回答。他缓缓取出一张宣纸,用剪刀剪出三个符号:"十"、"卍"、"日"。蒋介石盯着这三个符号,眉头紧锁。 “大师,这三字何解?”“天机不可尽泄。”虚云闭目答道。“难道抗战还要打十年?”“非也,此乃三国之象。”蒋介石百思不得其解,只能将这张纸小心收好。谁也没想到,两年后,这三个符号竟一一应验。 1945年,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迎来转折。9月,意大利率先投降,“十”字应验,5月,纳粹德国战败,“卍”字终结,8月,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,“日”字落幕。 更令人称奇的是,虚云所说的“三国之象”,不仅指三个法西斯国家,更暗含战后世界格局的巨变。蒋介石后来回忆此事时感叹:“早知如此,当初就该多问几句。” 虚云禅师的预言并非凭空而来。作为近代著名高僧,他精通佛法,更对时局有着深刻洞察。在重庆期间,他不仅主持护国法会,还组织僧众救助难民。有弟子曾问:“师父为何能预知未来?”虚云答:“非是预知,而是明理。万法皆空,因果不空。” 虚云禅师留给我们的不仅是传奇故事,更是处变不惊的智慧。在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,我们需要的不只是预测未来的能力,更是洞察本质的智慧。 正如虚云常说:“但行好事,莫问前程。”真正的智者,不是预知风暴的人,而是在风暴中依然能保持清醒的舵手。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,这份千年前的智慧,依然值得我们细细品味。 信息来源: 人民政协报|《佛教与近代中国》 宗教文化出版社|《虚云老和尚年谱》 文|何夕 编辑|南风意史